窦犨,妫姓的窦氏,字叫鸣铎,也有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生卒年份不详,但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代。他因为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这个地方在春秋时期属于狼孟,在后来则属于阳曲县。《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是指县西北七里的地方,在春秋时期是晋大夫窦鸣铎的封地,现在村东和北边还能看到古墙遗址。”所以历代都认为窦犨是阳曲人的代表。
传说窦氏家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是妫姓的后裔,他们因遭难而逃到洞中,因此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这段历史被世人传颂,并且衍生到了后世。作为晋国的大夫,窦犨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即春秋末期,大国争霸之时。这是一个诸侯不尊王室、卿大夫不敬诸侯、纵横捭阖、士风日下的时候。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窦犨依然遵循礼治思想,不断推崇教化,他以其辩才著称,并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内外都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史记·孔子世家》)。
然而,与此同时,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是正卿赵鞅,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释奴隶,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史记·赵世家》),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的窦犨,对这些行为持怀疑态度。
有一次,赵简子曾经感叹道:“雀入海成蛤虫,一只鸟飞入淮河就变成了蜃气象,只有人类不能改变自己。”这引起了窦 犨反驳:“君子哀人之无德,不哀人之无贿;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他批评范、中行二氏尽管拥有土地,却忽视民众死活,为非作歹,而最终只能像他们一样将宗庙变成农田,最终覆灭。而对于赵鞅的话题——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窾 犨则提出了不同看法:虽然个人确实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需要很长时间。
由于两人的观点极端对立,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赵鞅杀害了他。此事发生在孔子的眼前,使得孔子不得不放弃前往见访并改道而行。
千百年来太原人民一直景仰着这个名字的人物,将他奉为贤大夫,同时也把他看作是一位圣者和神明。在当地口耳相传,还有关于他的故事,比如率领当地居民修建汾河堰坝等故事至今仍被保存下来。现在太原市冽石山下的汾河东畔,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祭祀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人物而建立。此处建筑保留元代风格,但已非原始面貌。而早在唐以前,此处就已经设立了一座祭祀堂,以纪念这位过去的人物。此外,他甚至被追封为英济侯,更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设施,以彰显他的功绩和威望。这一切都是人们对功臣们永久纪念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封建文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