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晁错的兴趣遍及法家学说以及今文《尚书》的研究,他的才华很快被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所赏识,被誉为“智囊”。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如匈奴的侵扰、土地兼并等持有深刻关注,并多次向朝廷提出积极备战以抵御匈奴、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晁错不仅擅长军事谋略,还详尽分析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兵力对比。他提议迁移百姓加固边疆,并奖励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以拜爵免罪作为回报,这些主张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最终晋升为中大夫。

随着景帝即位,晁错继续发挥影响力,被任命为内史,再次担任御史大夫。在这期间,他坚定地主张削减同姓诸侯王的地盘,以巩固中央集权。在著名文章《削藩策》中,晁错明确指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其反亟者,小祸;其反迟者,大祸。”最终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要削夺吴王濞的地盘,但就在此时,吴楚七国借口诛杀晁错而发起叛乱。

外戚窦婴等人早就与晁错有矛盾,此时趁机劝说景帝杀掉晁错以平息叛乱。尽管如此,吴楚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结束,而是由周亚夫率军成功平定。这场灾难也伴随着 晁错及其家庭成员一起惨遭腰斩于长安东市。这一事件不仅损失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生命,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只是暂时稳定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