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在汉文景时期,他的影响力和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晁错年轻时就开始学习法家的思想,并且后来也精通今文《尚书》。他的才华很快就得到了太子的赏识,被尊称为“智囊”。他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非常关心,尤其是面对匈奴的不断侵扰以及土地兼并的问题。他提出了多项策略,包括积极备战、发展农业等,以解决这些问题。
晁错还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西汉与匈奴两国兵制进行比较,并提出迁移百姓到边境地区充实军事力量。他建议商人可以贡献粮食到边塞地区,然后给予他们爵位和免罪作为奖励,这些主张都得到汉文帝的认可,并因此被提升为中大夫。
随着景帝即位,晁错继续发挥作用,被任命为内史,再次担任御史大夫。在这期间,他继续推动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政策,以巩固中央集权。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明确表达了早削藩比晚削藩更好,因为前者虽然祸小,但结果及时,而后者祸大但效果迟缓。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想要削夺吴王濞的地盘。
在此过程中,晁错坚定不移,不愿意屈服于外界压力。但就在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当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起叛乱之际,外戚窦婴利用机会向景帝推荐杀掉晁错以平息叛乱。尽管 晁錯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身亡,但这并没有能够有效阻止叛乱,最终还是由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将其平定。此事件显示出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形,以及个人忠诚与国家利益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