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晁错的兴趣遍布于法家的学说和今文《尚书》的研究之中。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他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等职务,并最终成为博士,这一职位让他得以接近当时的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晁错深感匈奴对汉朝边疆不断侵扰以及国内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不止一次地向皇帝提出积极备战抵御匈奴,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建议。他还详尽分析了两国军事制度,对比之后提出了迁移百姓加强边境防御的策略,并且推荐商人捐献粮食给边塞地区,作为回报可以授予爵位或免除罪责。这些主张获得了汉文帝的赞赏,最终晁错被提升为中大夫。

随着景帝即位,晁错继续升迁至内史再次担任御史大夫,他成为了国家中的重要人物,被景帝高度重视。在《削藩策》这篇文章中,他坚定地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地盘,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他指出,如果晚于削藩,那么反叛将会迅速发生,但祸害相对较小;如果不及时削藩,那么反叛将会延后,但祸害将更加巨大。最终,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计划去削夺吴王濞的地盘。但就在此刻,晁错父亲从颍川赶来,为他劝谏小心行事,不要激起更多敌意。不过尽管如此,晁错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妥协。

在公元前154年,即景帝三年,当吴、楚等七国以“诛杀晁錯、平息君侧之谬”为借口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实——吴楚七国之乱。而在这场混乱中,由于与 晁錯有深仇的人物窦婴趋势所趋,便提出要景帝杀掉 晁錯,以平息这场叛乱。虽然 景帝本身并不愿意这样做,但是由于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最终还是决定腰斩 晁錯于长安东市。此举不仅导致了 晁錯及其家庭成员全员惨死,而且也没有能有效解决那时候正在进行的问题,因为吴楚七国之乱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需要更久远时间才被周亚夫带领的一支军队所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