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郑玉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文学才华,成为了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
郑玉(1298-1358),字子美,是徽州歙县郑村人。他出生于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的一个春夜,一直到惠宗至正十八年的一天,他的生命旅程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在这六十一年的日子里,他深耕浅掘,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尤其擅长研究《春秋》。
他曾经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私塾老师,门下弟子如流水般涌入,而他的学生们都称呼他为师山先生。为了容纳这些求学之士,他甚至创办了一所书院——师山书院。
然而,在那座遥远的东南神山上,即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草堂中,郑玉隐居了十余年,那里的自然景致与他心灵深处的情感相得益彰。他被征召担任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但由于病痛缠身,只能继续著述生活。
随着明军临近,他坚定地拒绝了守将的要求去见面,最终选择自缢而死。这一行为显示出了他的坚定立场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虽然如此,但他的文集《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以及周易注释和春秋解传等作品,却依然流传至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郑玉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文章中,还体现在他对古代诗人的赞誉之词上。他曾经说过:“我只愿意学习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家,如虞允文、揭抹、欧阳修。”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对这些前辈作家的最高评价,也反映出他自己对于文学艺术追求极高标准的心态。
在晚年,当明太祖率领军队来到了徽州时,郑玉拒绝离开,并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北向再拜自经死。这种精神上的决断,让后人铭记不忘。而一首简短却情感深沉的诗“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于知识与文学永恒渴望的事业追求。而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番情怀,使得历史上的许多学者都尊称他为“师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