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我的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出身于湖南邵阳隆回人家庭,我在道光二年举人,在二十五年初成进士,并曾任高邮知州。在晚年的生活中,我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我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并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我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在我的生平中,我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学识和勤奋。我七岁便开始接受塾师的教育,一直到深夜才休息。九岁时,我参加童子试时,因回答考官的问题而被考官惊叹。我嘉庆十五年取秀才后,不久又补廪膳生。在嘉庆十八年,我选拔为贡生。
随后,我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在道光二年中式举人第二名后,我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此外,还协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写了《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文章。
然而,在道光九年的会试中,与龚自珍一起落第,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沉痛的打击。但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不断地参与政治活动,对抗英战争并亲自审讯俘虏。最终,由于对清政府战略不确定性和投降派错误政策感到失望,我辞去职位,决心著述,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变革理念。
在这期间内完成了《圣武记》,其中提出了关于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军事制度来增强国家实力。此外,还根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它囊括了世界的地理、历史、政制等多方面知识,对当时的人们开阔视野,为推动社会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本书也激励人们采取行动,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及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等先进技术,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然而,即便面对英国侵略者的威胁,也有人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策略,而我则是这些观点的一大批判者。我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我们才能真正地保护我们的独立自主。我呼吁创办民用工业,让私人设立厂局制造轮船火器,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也一直提倡革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观点正确无误。
最后,在咸丰元年的知州任上,因迟误驿报而被革职,但很快复职。当我已经六旬高龄,却又遭遇再次被迫辞职,最终选择潜心佛学,此乃晚年的选择。此后的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3月26日),我在杭州东园僧舍逝世,享壽63岁,其遗体安葬于杭州南屏山方家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