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沔阳渔家之子,其祖父陈千一原姓谢,因入赘陈家而改姓。父亲陈普才有五子,其中陈友谅排行第三。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在察看其祖先墓地后,一卜者预言他将来必定富贵。然而,他的目标并非县里的小吏职位。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寿辉遣将倪文俊破沔阳,陈友谅随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以簿书掾开始,但不久因功升为元帅。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当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后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他乘机杀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并迅速又称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等地。隨後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抚州,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等地。

建立汉王朝当时,长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强。朱元璋攻取太平后,与他为邻。陳友諒攻陷元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並奪取池州。而赵普胜是有名的骁将,被誉为“双刀赵”。開始與俞通海等驻扎巢湖,一起归附朱元璋,但後來叛归徐寿辉。这時他正為陳友諒驻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夺池州和太平,在處理這些事務上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此期间,有人告訴張士誠說:“你如果能夠趕走那個稱帝的人,那麼我就會支持你。”張士誠遂於1360年的夏天發動反擊,但失敗了。他們繼續對抗直到1364年的秋天才被迫投降。

最終,在鄱陽湖戰役中,由于风向变更而导致船只无法有效行动,加上缺乏粮食供应,最终在战斗中被击败並身亡。此战之后,他的继承者也很快被消灭,这标志着他的王朝结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明朝的统治奠定基础。在他的死亡之后,他的一生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得到了广泛评价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