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宏,字仲弘,号梅梁居士,是中国元代著名的诗人、诗论家和古文家。他的祖籍在福建浦城,而他本人出生于浙江县南琉田村(今大窑),后来徙居杭州。在他的家族中,有许多文学家的传统,他的父亲杨潜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

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父亲。他随后移居到了杭州,在那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博览群书。赵孟頫对他的文学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使得杨载的文名在当时迅速传播开来。

杨载没有早期仕途,他直到四十岁才开始从事官职。在这之前,他一直以布衣身份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有所涉猎。此外,他还曾担任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等职务。

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杨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并被授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的职位。这之后,他又先后担任儒林郎和宁国路总管府推官等职务,直到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除了其政治生涯之外,杨载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文学家。他写了一部叫做《诗法家数》的著作,这是一部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重要著作,其中强调了风雅传统。他的诗歌风格被认为是健劲有力、富有变化与腾挪之势,同时也充满议论性质。范梈赞扬说:“仲弘天禀旷达,气象宏朗。”意思是说他具有卓越的人品和艺术气息,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众多其他作者。

在山水题材方面,杨载特别擅长,以较为自由古体形式描绘自然景观,如《云山图为茅山刘宗师作》、《题赵千里山水扇面歌》等作品,都展示了他独特而深刻的意境感受。而在其个人生活中的烦恼与不满,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情感表达进行抒发,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等诗篇,它们反映出一种对于美好但未能实现的事业抱怨的心情,以及对现实社会不公正感到愤懑的情绪。

尽管如此,由于时间流逝,大部分原有的文字已经散失,只剩下一些选集中的几首精华篇章如“题墨竹”, “到京师”, “宿浚仪公湖亭两首”, “古墙行” 等留存下来,让我们仍然能够窥见那一段历史上的文化精髓与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