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先祖,五代吴越王钱镠时期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迁居义乌,后来子孙繁衍,所居村落称为王村。王袆祖父、字威仲,以经籍致力于朱子理学,历任东阳、常山教谕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善教著称。父亲王良玉字怀璞,也是文学修养者,为婺州路儒学训导及常山教谕。
宋濂在《送王子充字序》中说,“蔽膝”,即古时围裙之名,用兽皮改用布帛,是为了存古之道。黄溍对待王袆不以师自居,而以同道相待。他受命编修《后妃功臣列传》,而请示国史院撰写呈文。在朝廷中,他提出变革国家政局的见解,但被视为过于直言,不被采纳。
程文等多位官员推荐他到国史馆,但未果。张起岩等人也向上举荐无效。此时,黄溍身为翰林,但不愿自己推荐自己的学生。因此,虽然未被朝廷录用,在京都广交文人学士,最终决定南归义乌老家,将心血和知识传世。
隐居青岩期间,他续编吕祖谦的《大事记》,并删其琐碎成《丛录》一书,对治国安邦有重要见解。在战乱迫近之前,他撰写了语录式著作《卮言》,提纲挈领地阐述治国安邦之道,并最终应征出山,被授予中书分省掾吏职务,与朱元璋商议要事机务。
尽管如此,由于他的才华应该留在行省施展,因此朱元璋又另有重任赐予。但由此可知,即便没有正式的职位或官阶,在那个时代,这位诗人的影响力和贡献依然显著,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