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形,即对形体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这里主要是指导对对方形体变化的把握。如果对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动作式的太极套路应对,只能随人之进退快慢而相随。在这一过程中,最佳时机在于把握对方最初的动作雏形,即“一动”。因为这时对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处理。如果一动之机失了,可以继续破坏对方的发力距离,使之不能将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这样自然无损亦。如果这一机又失去,则要用自己的身体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点,没了力点,对方的进攻同样无效。这一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对方发力距离之外到对方发力距离之内的过程,是一个知拍功夫。这一个过程,是大多数练太极者长期难以做到的难解之谜。
第二个要把握的是懂劲。这里谈到的懂劲,其实在上面用身体处理对方力的同时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在此基础上,要做的是,在与对方相接触的一瞬间,必须通过听劲功夫,知道并把握住对方的身体重心及其移动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为发人于丈外。
第三,要做到化发结合,也就是同化同发。许多人在实战中常常感到:我破掉了他们的一个招式后再去打他们时,他们却又变成了另一种形式,所以只能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而永远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时候来反击或主导战斗。这一切其实都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化发结合所致。在实战中,从来都是阴阳共存,而不是先出现阴性态度,然后才转变为阳性态度,或先展现出阳性的攻击姿态,然后才转向柔软防御。而要达成这种状态,就需要遵循“遇力成桩”的原则。一旦感觉到了强大的敌手力量,你就必须迅速调整你的姿势,以便有效地抵抗或利用这些力量。你可以选择前倾或者后仰,以避开他人的攻击,同时准备好反击;你也可以采取绕步或者侧身,以改变方向和节奏,让你的敌手无法预测你的下一步行动。此外,当你发现敌手正在使用某种特定的技术或策略时,你应该立即调整你的防守方式,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第四,在实战中,还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正确评估敌人的力量大小?即使敌人的力量再强大,如果它还没有真正作用到你身上,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并不构成威胁,因此,不必过分担忧其强弱程度。二是如何准确判断敌人的速度快慢?如果敌人加快了速度,其目的是为了打乱你的节奏并获得优势。我如果能够灵活地跟随着他的节奏移动,那么,无论他多么快速,他都不会能够轻易逼近我。三是在什么情况下执行“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呢?这似乎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涉及到两个关键因素:首先,你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次,你必须精通各种不同的推举技巧。当我能够迅速且灵活地发出直线力的瞬间,我就不仅仅是一个太极拳运动员,我就是太极本身!
最后,我们讨论承受与转换(承力的艺术)。这是一个人格上的事,不只是臂部技巧的问题。你需要亲自尝试所有可能的情况——既包括猛烈冲击也包括高速冲刺——直至周围每个角落都能承受任何样的压迫,每处都能转换任何类型的情感而达到完美境界。这不仅限于推拿练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关于我们怎么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困难以及日常小烦恼的一种方法。不管何时何刻,都不要害怕被摧毁,因为只要你拥有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你总会找到突破口,并最终实现胜利。但记住,这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而是一生的事情,一场持续进行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