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两宋之交的文坛巨擘,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坚定的廉洁品格,成为了当时朝野皆知的名人。他的生平简介如下:

范梈出生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自幼聪明过人,父母双亡后,由母亲熊氏抚养长大。在母亲的一再鼓励下,范梈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与才能,他深受颜延年的诗风影响,并在学习上得到了谢灵运等前辈的大力指导。

随着年龄增长,范梈逐渐走进了仕途。他曾担任御史中丞董士选家中的家庭教师,再次升迁为左卫教授、翰林院编修官,最终成为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这一职位不仅考验着他严谨的职业操守,也使他有机会直接接触民间疾苦。

在任期间,范梈以诗文揭露社会不公,与百姓共鸣。例如,他揭露了福建文绣局对老百姓无偿征集女子劳动的情况,这一行为被视为他的政治勇气和正直性格的一种体现。

尽管如此,在外做官时,因不能侍奉年老多病的母亲而请求辞职,但并未得到允许。直到天历二年(1329年)他因母亲病重拒绝赴任,最终回到家乡陪伴母亲至她去世。这段经历折射出他的孝顺心情,也是对个人价值观念的一种检验。

文学创作方面,范梈以秦汉散文著称,其诗歌风格多样,有趣高妙,被誉为“唐临晋帖”的级别。他不仅描写日常生活,还涉及社会现实,如《闽州歌》、《社日》,表现了他敏锐洞察社会真相的人眼光。

他的作品如《掘冢歌》、《王氏能远楼》,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后人赞叹不已。在风格上,他追求自然、淡泊,而非刻意追求古人的模仿,因此也有人认为他的诗作“如秋空行云”,具有超脱尘世之美。

遗憾的是,一些学者争议关于范梈籍贯的问题,有人主张他是恩施之地的人,但根据元史记载以及其他历史资料,更确切地说,他是江西清江县人。朋友或门徒,如傅若金、虞集等都是临江府人的关系密切,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与事迹。

总结来说,范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人物,不仅在文字表达上展现出了卓越才华,而且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是两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