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古代汉族四大爱情传奇之一的故事,源自历史渊源。这个传说原本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中。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追溯到了《左传》上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最初是为了褒扬杞梁妻(后世称之为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这一点而赞叹。

然而,《左传》中并没有描述杞梁妻哭泣的声音,而战国时期这段故事就开始加入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格,使其增加了哀哭的情节。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对后来的关于杞梁妻故事的变异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末年的刘向是第一个详细记述崩城事件的人,他在《烈女传》中重述了《左传》的故事,并继续写道:杞梁妻由于夫婿无子,又无亲属,因此成为孤独一人。在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他的尸体到城下哭泣,声音悲伤极致,让过路人都感到同情。十天之后,当她的泪水汇聚成河时,“城为之崩”。唐代对此记载进行了一系列改编,使得杞梁从春秋时代的小国齐国变成了秦朝的大秦帝国中的燕人;同时出现了她名字——或称仲姿或称姜女;杞梁死于避役而被捉捕筑墙,然后是在城内筑墙死亡,以至于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识出他人的尸体。而且,将崩城与秦始皇联系起来,这是一次重大创造。

元代期间,中国戏曲业兴盛,其剧种繁多,如杂剧等,也使得孟姜女这样的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戏曲创作的一个宝库。范郎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版本中有很多变化,从希郎、士郎、喜郎到纪良和喜良,每一种变化都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同时也使得其他人物如范郎母亲登场,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复杂。

明清以后,随着时间和地域不同地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解释和演绎,有的地方把孟姜女说成葫芦所生,因为葫芦(或瓜)与邻居相连,所以叫做“孟姜女”。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荒谬,但它反映出人们对于过去生活方式和习俗感兴趣,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这些事件。此外,由于不同地区文化差异,该伝說呈现出强烈的地理特色。

2006年,国家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淄博作为发源地的地方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