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少师:秦始皇之子,身处权力高峰,却在心中怀抱着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与忠诚。他的故事,如同一段历史的断章,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与反思。
在鲁国的一次拜访中,闾丘少师向鲁国国君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治国原则。他坚信,只有恭敬、节俭以及公正无私的臣子才能管理好国家事务,从而使得百姓和睦相处。但是,这些看似理想化的言论却让季彻大笑不已。他认为,这样的标准对于帝王来说几乎是不切实际,不仅无法胜任,还可能导致个人陷入危险境地,就像那些高高的观楼和亭台一样,无人能及。
面对季彻的话语,闾丘少师感到迷惑,但他仍然希望得到先生更多的心得。季彻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伟大的圣人应该让民心自由自在地发展,而不是束缚他们,使他们能够自我教化并改善陋习,最终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性状态。这一理念似乎与秦朝强制统一思想、消除个性差异背道而驰。
然而,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闾丘少师被囚禁于内宫,被指控为“不臣”。他坚持自己的清白,并且表达了自己对先帝恩遇的感激之情,最终请求被赐死,以保持名誉。而当时年幼且急躁的小二世虽然一度动摇,但最终决定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将闾丘少师斩首,并赠予十万钱以资葬礼。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悲剧,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即便是亲生父子的关系,也难免要受到权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