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统一全国,多次更改年号,最终确定为“洪武”,使用至洪武四十四年(1391)。这一时期内,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即在洪武三十七年的正月初五日更换为“永乐”,直至永乐十八年(1420),这期间明军对外扩张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如攻占山东、江南等地,并且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永乐年间的文化建设也非常兴盛,比如修建了北京城墙、紫禁城等重大建筑工程。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因其短暂被废黜,由宦官王振操控政局称帝,这段时间被称作“景泰”。景泰三年(1453)英宗复辟,但他并未恢复原来的年号,而是继续沿用景泰。景泰末期国势衰败,民变频发,加之英宗晚年的荒淫无道,使得国家形象大损。

明孝宗朱祁钰即位后的第二个月更换为“成化”,使用至成化二十六年(1500)。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或政治变动,但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不仅商业贸易得到发展,而且学术界也有所突破,如出现了白鹿洞书院等知名学府。

最后一个明朝皇帝是隆庆二世朱由校,他在位时间较短,便于隆庆四年(1570)去世,其子光海君随即登基,以崇禎作为新的年号。崇禎历经三十五载,是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清兵入关前夕的一段历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加之内部腐败与外患交织,使得国家濒临崩溃边缘,最终导致1644年的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清军入京,从而结束了长达268年的明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