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用心探索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魅力与风范。回忆起他在天津上中学时,就已经是一名热情的小票友,经常观看《贺后骂殿》中的精彩场面。那一声高昂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总能让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他几乎被这份忘我的景象迷住了。
大学时代,他更是成为了一名忠实的程派粉丝,常年啃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即便学校门禁较为严格,只要是程先生的一出好戏,他都愿意爬墙头去欣赏。1942年他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归来,不顾结婚计划,与新娘子一起追逐程先生,在上海连续多日观赏他的每一场演出。
程先生对待大学生特别亲切,郑大同也渴望与之交往。他不仅拍摄了许多剧照,还托朋友转交给了程先生。当听闻一个青年为了见证京剧而放弃蜜月旅行时,程先生深受感动,便安排他们私人会面,从此两人成了知己,每次相聚都谈话至深夜。
通过对话和交流,郑大同得到了不少宝贵指导,使他在唱腔技巧上取得显著进步。在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出现于国内时,他还主动筹资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派演出的珍贵音轨。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些音轨成为了珍藏中国京剧文化资料的大户,并助力研究者们理解并传承这一艺术形式。
196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来到上海巡演时,一位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钟荣介绍了郑大同老师,并鼓励钟荣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就学会了五部戏曲,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这些都是来自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完整唱念记录。
作为一个极具专业精神的人物,郑大 同老师对程序细致认真,对每一部戏曲都进行详尽分析。例如,《六月雪》的变化,从1929年的出版到1957年的改编,每一次表现在词句和旋律上都有所不同,但无论何种变体,都展现出了 程派艺术家不断追求完美的心态。
除了教书外,郑大同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客之人。他曾因教李玉茹《梅妃》的技巧,而遭遇批斗十余载,却始终没有怨言,将责任全推给自己。这份诚信与坚持,让他的名字在教育界、票友圈中皆为佳话。而当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玉茹再次希望复演《梅妃》,她特地拜访郑老师,并嘱咐她要继承不仅艺术,更要学习其人品这种善良与宽厚。
随着时间流逝,最终是在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音配像”工程,将16部程序剧目中的绝大部分采用使用过的声音资料,这些资料正是由 Zheng 大同提供,是他多年积累的心血献给国家,为保护并传承中国古典戏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