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是京剧史论研究者,也是一位热情的票友。在天津上中学时,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京剧旅程,在演出《贺后骂殿》时,那一声高昂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引起了台下观众的一片掌声,从此他对京剧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情感。
大学时代,郑大同常常伴随着冷烧饼去看戏,一直到学校的大门紧闭,只能爬墙头偷窥。1942年他回到天津,不顾结婚计划,改而追随程先生到上海,每当夜幕降临,他和新娘子一起沉浸在高雅艺术的世界里。
程先生特别喜欢与大学生交流,郑大同渴望亲近这位艺术巨匠,便托朋友将自己的作品送给他。当程听说这位青年为看他的戏放弃蜜月之事,他深受感动,并安排了一次面谈,从此两人成为至交密友,每次相聚都聊到深夜。程先生对郑大的唱法给予了多处指点,使其受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价格昂贵,但郑老师仍然筹款购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轨。1946年9月,当程先生怀着胜利喜悦的心情,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本戏时,郑老师记录下每一刻,都成了宝贵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价之宝。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表演时,公安局长黄赤波介绍钟荣给了郑大同老师,而短短四个月内钟荣便学会了五出戏全部唱念。这不仅证明了 郑大同教书认真细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1953年,当程派艺术再次走向舞台的时候, Zheng 大同整理出了完整剧本作为礼物赠予钟荣,这份礼物不仅包含曲谱,还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他分析说,无论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变化,这说明程序员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以满足观众需求。而对于《六月雪》的变体也展现出了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因为演出《梅妃》被批斗的时候,没有人比 Zheng 大同更感到心痛。他把责任全揽自己身上,却没有任何怨言。而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想要恢复上演《梅妃》,她特意登门求教,并赞扬Zheng 大 同不仅艺术造诣卓越,更是品德良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才典范。
1958 年 程砚秋病逝后,由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心其遗产,他们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他的著作并举办展览。在周总理关怀下,将程门抽调到北京组建过程团,同时还收集全国各地关于他的资料。但由于资料稀少,最终中国戏曲研究院从果素瑛夫人那里了解到了Zheng 家珍藏的60盘录音资料,就由肖晴教授前往复制这些珍贵资源。这些资料不仅珍贵,而且是通过多年的积累而成,因此非常重要。此外,对于国家开展“音配像”工程利用这些录音资料也是一个极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