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他那个充满热情和追求的年代。他曾是一名小票友,在天津中学时代,就已经为京剧所倾心。记得有一次,他演出了《贺后骂殿》,刚一唱完,那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让他忘却了所有的世俗烦恼。
上大学后,他继续深入研究京剧,这一次不仅是为了个人兴趣,更是因为他渴望与这门艺术更深地沟通。在1942年,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便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打算,而是选择去上海看程先生的戏。这场改变他的旅程,不仅让他结识了程先生,还使得他们成为至交密友,每当见面,都能聊到深夜。程先生对他的唱法给予了多处指点,使其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大同不仅成了一个专家,也成了一位收集和保护京剧历史资料的大户。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在1963年,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他遇到了钟荣,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她。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就学会了五出戏的全部唱念。
程派艺术中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变化都被郑大同仔细记录下来。他把自己对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程派艺术分析说:每年的演出,无论是在唱腔还是身段上的处理,都有不同的变化,这说明了 程派总是在不断提高,以常演常新的面貌来满足观众的心愿。例如,《六月雪》的改动,比如1929年的老唱片与1946年的《金锁记》二黄散板相比,以及1953年和1957年的版本,都体现出了这种不断进步的情形。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教李玉茹《梅妃》而遭受批斗,但郑老师没有一句怨言,只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想恢复上演《梅妃》时,她又重访郑老师,并向他学习不仅艺术,更要学习的人品。这一切都反映出了郑大同以诚待人的品质,以及他对艺坛朋友们无私奉献的一生。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国家开始进行“音配像”工程,其中16部音配像的程派剧目,大部分采用的是由他提供录音资料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他的贡献之巨。尽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郑大同留下的这些珍贵资料,却依然激励着新一代 京剧爱好者,为这门古老而伟大的艺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