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岁月静好而又充满变迁的天津,郑大同年轻时便已钟情于京剧,尤其是程派艺术。他不仅是一名热情的票友,还曾经为了追随程先生而放弃了蜜月之旅。1942年,他回国后,即刻前往上海,与程先生共赏高雅艺术。在那段日子里,他们不仅欣赏了多场演出,更是结下深厚的情谊。

郑大同对程派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收集并珍藏了大量关于程先生演出的实况录音,这些资料如同宝贵的历史见证,为后来的京剧研究者提供了宝贵参考。在与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合作时,郑老师还教导了一位名叫钟荣的人士,那位青年学员在短短四个月内就学会了五出戏中的全部唱念。

1953年,程先生在上海连续演出了26场《祝英台抗婚》,每次演出都有不同的变化,无论是在唱腔还是身段上,都能感受到他不断提高、常新面的努力。郑大同分析说,这正是程先生以常演常新的面貌来满足观众要求的一种体现。

除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专业知识外,郑大同也以诚待人著称,他的人缘非常好,与所有知名程序员都是好朋友。当李玉茹老师因为上演《梅妃》被批斗时,尽管他本人也受到了影响,但却没有一句怨言,而是把责任全揽自己身上。这份坚韧和真诚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初,当李玉茹再次想恢复上演《梅妃》时,她特意向郑老师求教,并强调要学习他的艺人品。这个请求既表彰了他的才华,也证明了他的善良与慷慨。直到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音配像”工程,以提升京剧水平,其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由郑大同提供的录音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历史留下痕迹,也为未来传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