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票友。他的青涩之作《贺后骂殿》曾让台下观众为之一振,自此,他对程派艺术产生了深刻的迷恋。大学时期,他常与冷烧饼并行,以致忘返于程派艺术的海洋。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的1942年,他放弃了蜜月之旅,追随程先生至上海,与他共同沉醉于高雅的演艺世界。

程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在大学生中留下了一道亮丽的印记。郑大同不仅是他的粉丝,更是他的知己。他通过各种方式尝试接近程先生,最终得到了程先生的一次面谈,从而结缘成为了至交密友。每当相见,他们就要聊到夜幕降临,共赏京剧艺术之美。

1945年的钢丝录音机问世,让郑老师有机会记录下程先生宝贵的声音。他在1946年9月,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上海连续举办36场戏曲演出,这些珍贵的声音成为研究京剧史、特别是程序艺传统的一笔宝贵财富。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表演时,一位公安局长向郑老师推荐了一位新晋门生的钟荣。这四个月内,钟荣学习了五出经典戏曲,并将它们精准地唱念出来。这一过程,也反映出了郑大同作为教师对学生严谨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

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正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在这期间,郑大同不仅亲自观看,还用录音机、照相机和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这份完整剧本后来成了他送给钟荣的一个礼物。

教书者 Zheng 大同 对 程派 的教学方式极其认真细致,每一出戏都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的版本变化。他认为每一次演出,无论是在唱腔还是身段上,都有新的表现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不断提升和更新换代的情趣,比如《六月雪》从1929年的老唱片到1957年的北京演出,不断有新的改动,而这些改动都是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

Zheng 大同 人缘好,是因为他以诚待人,对待朋友总是一个诚挚的人。而且,他所教授出的李玉茹因教过《梅妃》被批斗,而他自己也受牵连,但仍然没有怨言,只想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当李玉茹多年后再次想要上演《梅妃》,曹禺陪夫人李玉茹即去求教,并嘱咐她既要学她的艺术,也要学他的品德。

1958 年 程砚秋 病逝 后 ,周恩来 总理 等中央领导关心着 京 剧 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出版了一系列关于 Programme 文集 和 演 出 劇 本 选 集,以及举办了 Programme 艺术展览。此外,由於文化部の關注,有關部门將 Programmes 抽調到北京成立Programme團隊,並從全国各地收集藝術資料。但由於资料收集甚微,加上来自中国戲曲研究院從果素瑛處了解到的情况,即只有 Zheng 大 同 在手中拥有大量实况录音资料,所以国家专門派遣音樂家肖晴前往复制這些珍贵资料,這些资料對於傳承Programme藝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