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生的艺术世界,郑大同——一位深入研究与热爱京剧的故事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作为天津的一名小票友,对《贺后骂殿》中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情节深为着迷。上大学后,他常常观看程先生的演出,并不惜爬墙头看戏。在1942年回到天津结婚前夕,为了见证程先生上海的演出,他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计划。这个决定让他结识了程先生,并成为了一位忠实的粉丝。

程先生对大学生特别友好,郑大同也渴望能和他交朋友。他拍摄了许多剧照并将其送给程先生,当时正值郑大同放弃蜜月之旅而奔向上海的情景,使得程先生倍感感动。从此,他们成了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聊到深夜,彼此交流唱法秘诀,让对方受益匪浅。

当1945年的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便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响资料。在1946年9月,当程序行胜利喜悦的心情下,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传统戏曲时,郑老师记录下了所有演出,这些资料成为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使他成为了一位专家级别的京剧研究者。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表演时,公安局长黄赤波介绍钟荣给郑大同老师,并嘱咐钟荣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学会了《梅妃》、《文姬归汉》等五部经典戏曲。此外,只要是程派本戏中任何一部,不论是《祝英台抗婚》还是《六月雪》,几乎所有版本都曾被郑大同熟练掌握并留下详尽的手稿和记录。

1953年,当 程氏夫妇带着录音机、照相机和笔记本观赏26场《祝英台抗婚》的表演时,他们精准地捕捉每一个细节,最终整理出了完整版含曲谱在内的一套剧本。这份作品直到后来才被赠予钟荣作为礼物,以示敬意。

教书是一项重任,但对于郑大同来说,无论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都致力于分析并总结各自独特之处。例如,《六月雪》的变迁,从1929年的老唱片到1957年的北京演出,再到1953年的上海表演,每一次变化都反映了艺术家的不断追求新颖与优化,为观众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教导李玉茹饰扮梅妃而遭批评,被认为是复古文化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一如既往的人格魅力让人们铭记他的名字,而不是忘却他的功绩。当数十年后的80年代初期,有人想要恢复上述角色,他再次受邀参与指导,与曹禺陪夫人共同探讨如何保持这种艺术水准,同时维护良好的品德精神。

随着时间流逝,即使面对挑战,如1978年的文化革命期间,因为教授李玉茹再次饰扮梅妃而遭批斗,以及其它种种困难与挑战,但依旧未能磨灭他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及献身精神。在1994年国家推行“音配像工程”项目,其中16部包括美丽歌声和舞蹈元素的地平技艺作品,大多数都是基于他的珍贵录音资料制作完成。这一切,是对这位伟大的票友及其所拥有的无价资源最崇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