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仿佛穿越时空,与四大名旦一同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每当他提起程先生,那份忘我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执着,就如同那些年夏日炎炎,他带着新娘子,奔波于戏院之间,沉醉于高雅的程派艺术。
记得那时候,他是天津的一名小票友,在《贺后骂殿》上台前,他的心跳几乎与鼓点齐整。那一声“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刚落音便是一片掌声,如潮水般涌动,让他几乎忘了自己的存在。从那刻起,他就迷上了京剧,这种文化传承之美,不仅吸引了他的心,更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灵魂。
大学期间,他常常偷偷摸摸去看程先生的戏,而当程先生在上海演出时,他毅然放弃了蜜月之旅,只为能够亲眼见到这位京剧巨匠。在那里,他不仅学会了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还结识了一些知己朋友,他们共同探讨着这门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艺术。
1942年,当他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回到天津时,一切似乎都指向一种新的开始。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票友,而是一个对京剧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他开始收集程先生演出的实况录音,为的是将这份珍贵的情感和知识留给未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更多人了解、欣赏、传承这门独特而瑰宝般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流逝,郑大同成为了研究者与票友中的佼佼者。他的名字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每当提及他,都会伴随着赞誉与敬意。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界,无人不知其才华横溢、品行端正。在那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有人因为演绎《梅妃》遭遇批斗,但郑老师始终保持淡定,从未有一丝怨言。他将责任全盘托出,用行动证明了一颗纯洁的心。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要恢复上演《梅妃》,她还特意拜访郑老师,并表达了对其人的敬佩,同时也希望能学到一点点。但郑老师却说:“我只教你唱,我不能教你我这种经历。” 这就是郑大同——既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又是一位真正懂得什么是奉献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珍贵资料被保留下来,其中包括60多盘实况录音,这些资料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别的一项重要文物,对于理解并保护中国古典戏曲具有不可估量价值。
最后,在1994年的某个清晨,当国家启动“音配像”工程,将这些珍贵资料用于创建16部音配像版程派剧目时, Zheng Da Tong 的名字再次响起,但这一次,是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者和贡献者的身份。当所有的声音汇聚起来,最终形成了一首歌谣,那就是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诠释——坚韧不拔、忠诚守护,不管是在自然中还是在舞台上,都能以最真挚的情感来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