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青春的岁月里,迷恋于京剧的美妙音律,从天津中学时代的小票友到大学时期的热心观众,他对程派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1942年回国后,他放弃了蜜月之旅,专心致志地跟随程先生学习,不仅聆听了无数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还亲手记录下了许多剧照和唱词。程先生不仅欣赏他的热情,也给予他宝贵的指导,使他在歌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当钢丝录音机问世时,他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这些珍贵的声音成为了研究京剧史论不可或缺的情报。他还曾经帮助钟荣学会《梅妃》、《文姬归汉》等五大名旦经典,并将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传授给后人。
郑大同老师教戏之道,是一位认真细致、充满爱心的人物。他分析说,程先生每次演出都有新的变化,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能不断提升,以满足观众的心愿。在《六月雪》的演绎中,可以看出词曲之间不断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戏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李玉茹被批斗,因为教过《梅妃》,郑老师也遭受了牵连,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人品,将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多年后,当李玉茹再次想要上演《梅妃》时,她特意去找郑老师,请教如何做到既保留原有的艺术,又能够展现新时代人的风貌。
1958年程砚秋逝世后,由于周恩来的关怀支持,相关部门开始收集并出版关于他的作品,以及举办纪念活动。而对于那些珍贵而稀少的京剧资料,只有郑大同的一份录音资料被认为是最为完整且具有历史价值,因此被国家机构重视并复制保存。这份珍贵资料直至1994年的“音配像”工程才得以发挥作用,为京剧界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