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仿佛回到了过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王珮瑜霍尊唱《武家坡》的场景,那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郑大同曾是一个小票友,在天津上中学时,他就被这首曲子深深吸引。每当他听到“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台下的掌声就会如潮水般涌来,让他几乎忘我地沉浸其中。
大学时代,郑大同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一直到学校的大门紧闭,只得爬墙头。他追随程先生,对程派艺术怀有无尽的向往。在1942年返回天津结婚之前,他甚至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机会,而是选择跟随程先生到上海,这段经历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程先生相识之后,郑大同不仅成为他的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能聊到深夜。程先生对他的唱法给予了多处指点,使其受益匪浅。在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普及时,郑老师为了记录下程先生的实况演出,不惜四处筹款购买了一台录音机,并且收录了许多珍贵资料,为研究京剧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源。
196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公安局长黄赤波将钟荣介绍给郑老师,他教会钟荣学会了五出传统戏的全部唱念。这份严谨和细致让人印象深刻。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演出,也被他精心记录下来,并作为礼物送给钟荣。
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李玉茹因为演《梅妃》遭遇批斗时,郑老师毫无怨言,将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当15年后的80年代初,她想要恢复上演《梅妃》,她又特意拜访并请求指导。而这些珍贵的声音,是如何通过时间而保存下来的?正是因为有像郑大同这样的人类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今天,当我们聆听那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与王珮瑜霍尊一起走过那片自然之美。那是一段关于艺人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信仰、奉献与传承的心灵旅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欣赏更懂得珍惜,因为一切都是由人来讲述、留存、继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