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村庄。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的环境中度过的。在那个时代,知识是通往改变命运的钥匙,他努力学习,最终在1879年考上了秀才。十多年后,在1900年的春天,他再次取得了举人的学位,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1911年的秋天,他踏上了前往菏泽省立第六中学任教的路程。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写下了一句座右铭:“王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改革和变革的渴望。他还自创了一种闲章“实行家”,这是他对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学校里,他不仅教授语文,还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的活动,与同事们一起制定校训:“习勤养勇敬业乐群”。他支持学生自治会,并成为“心学会”的指导者之一。在家庭生活中,也表现出了开明思想,比如支持妻子放弃足-binding等传统习俗。
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心学会为核心组织起义罢课、查封日货、捉拿贩毒商会长等一系列行动,这些举动震惊了当地乃至全国。他被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并在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工作中发挥作用。
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他幸免于难,但随后与其他议员共同发表声讨陈炯明的声明。之后,一直到1948年,都没有停止过他的公民活动,无论是在抗击日本侵略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建设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1953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位老人已经8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担任县参议员,在土改和恢复战争创伤方面做出了贡献。在生命最后阶段,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繁荣昌盛感到欣慰而骄傲,最终辞世前夕依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1953年4月,在享受了一个充满成就的人生后,此伟大人物告别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