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村庄。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的环境中度过的。1879年,他考取秀才,1900年又考入举人行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菏泽省立第六中学的语文教师。在那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他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王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同时,他还刻制了一块标志性的铭牌,上面写着“实行家”。
在这个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与同事们一起制定了校训:“习勤养勇敬业乐群”。他支持学生自治会,并成为心学会的一名指导者。他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并组织师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
1919年秋天,被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在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工作中,他参与制订新的法律法规。但在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他幸运地逃过一劫,并与其他议员共同发表了对陈炯明的批评声明。
随后他回到莱芜,在1928年12月被任命为博山县县长,但一年后因与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发生矛盾而退休回乡。他继续致力于历史研究,并编纂《续修莱芜县志》。
1938年日本侵占莱城时,尽管遭到汉奸胁迫,但他坚决拒绝合作,最终逃往沂蒙山地区,与抗日根据地中的部队合作。在1940年代初期,当选为多个重要职位,如国民大会代表、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等。
即使到了高龄85岁,也没有放弃公仆之责,在恢复战争创伤和土改工作等方面继续协助政府。直至1953年的去世前夕,还曾经两次参加政府会议。这位传奇人物不仅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印记,而且对国家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