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61年出生于莱芜大官庄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家境贫寒,从小在外祖父家寄读。1879年中秀才,1900年中举人,1911年赴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支持妻子放足并因此获得县政府的“放足褒奖”,还支持妹妹和女儿到外地求学。他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心学会成为其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此期间,他组织师生反帝反封建,并且促成了商会的查封、贩毒商会会长的捉拿等事件。

1919年秋,被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1921年南下广州,与孙中山领导的政府合作。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后,他幸免于难,但随后又遭遇多次危险,最终回到莱芜。在1928年的博山县长任上,因仗义执言得罪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而引退回乡。他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并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民庶、重工商等观点。

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坚决拒绝汉奸的胁迫,而是选择逃往沂蒙山地区,与李澄之、范明枢、彭畏三、耿光波一同在第四联中任教。在艰苦条件下,他仍保持乐观态度,被称为“抗战老人”。1946年春归乡后,即便高龄85岁,也继续担任县参议员,为土改、“支前”及恢复战争创伤提供协助。

晚年的他,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局势充满赞赏,在给子孙的信中写道:“百物欣欣向荣,凌乎唐虞之治。”1953年4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