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的莱芜大官庄村,家境贫寒。早年在外祖父家读书,后来中秀才、举人。1900年赴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留下了“实行家”的刻印,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他支持学生自治和各种研究会,是心学会的指导者之一。

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以心学会为核心推动罢课、查封日货和捉拿贩毒商会的行动,这些行为受到广泛赞誉。在1919年秋,他被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在孙中山领导的政府工作中发挥作用,并参与制订新法令。

1922年6月16日,在陈炯明叛乱中幸免于难后,与其他议员联合发出《声讨陈炯明宣言》。随后,他不断流离失所,最终回到莱芜。在1928年12月,他出任博山县县长,但次年因仗义执言而引退回乡。

1934年秋末,与许子翼、王希曾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民庶、重工商等观点。1940年代初期,在抗战期间,他与李澄之等人一同前往沂蒙山地区教书,坚定地支持抗战事业。

1946年春归乡后,即便已是85岁高龄,也继续担任县参议员,为土改、“支前”和恢复战争创伤提供协助。他晚年的生活充满了对新中国政策的拥护,对百姓生活状况表示赞赏。

1953年4月,这位历史人物去世,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