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的莱芜大官庄村,家境贫寒。早年在外祖父家读书,后来中秀才、举人,并在菏泽任教。他支持妻子放足并被县政府表彰,鼓励女儿和妹妹求学。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行动,以心学会为中心组织了学生罢课和抗议活动,这些行为深受人们赞赏。
1919年秋,他被推选为非常国会议员,在孙中山领导的政府工作中发挥作用。他在陈炯明叛乱中幸存并声讨叛军,随后遍历云南、四川等地,最终返回莱芜。
1928年,他出任博山县长,但因仗义执言而得罪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被迫退休。1934年,与其他人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视民生和工商业发展的观点。
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伪政权的邀请,而是到沂蒙山地区担任教师,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乐观,被称为“抗战老人”。他还担任过多个公职,如宪政促进会主任、国民大会代表等。
1946年回乡后,即便高龄八十五仍然担任县参议员,在土改支前等工作中协助政府。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晚年,他拥护党方针政策,并且直到去世前都对国家的情况表示关切。1953年4月,他最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