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广袤的田野到湖海山川,从浩瀚的苍穹到神秘的深海,从国家所需到人民所盼,在三湘这片创新热土上,一代又一代湖湘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奉献青春、挥洒热血。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

今天,我要谈谈我为什么逃离科研。我的故事与柴立元院士团队有关,他们勇敢地面对重金属污染,把清澈的爱留给大地。

在湘江流域,有着千年冶炼史,很长一段时间内,湘江两岸工矿、化工企业林立,无序开采和排放,让重金属污染在湘江不断累积。2006年,我国最大的铅锌联合冶炼企业株冶集团负责人拎着一桶冶炼烟气洗涤废水向柴立元求救。看着企业负责人的恳切眼神,再看看那桶汞、铅、镉、砷各种重金属含量及酸度很高的废水,柴立元团队决心打赢这场“硬仗”。

没有实验室,他就带着学生在车间的楼梯下用彩条布搭;实验进行时间长,他们就长期驻扎在生产厂房……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柴立元和他的团队冒着酷暑严寒,忍着废水废酸,最终攻克了“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2009年,这项技术成功应用于株冶集团,将企业废水回用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90%以上,其余处理成本降低15%。如今,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00余家涉重金属企业,对解决有色冶炼清洁生产过程终端污染治理环节产生了重大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柴立元的科研思维里,“废物就是资源”,他不光要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还要变废为宝,使得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可能。我国是世界冶炼第一大国,每次粉碎一次传统方法中的固态危害,就能减少一次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够让有价金属不再白白流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柴立元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开发一种新技术,将每一次产出中有害元素铲除,同时回收其中的一些有价值元素。他说:“不管设想多么美好,不行动,一切都只是0。”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基础研究做起,小试、中试、工程化示范一步步摸索,最终成功研发“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首次实现了无害分离和直接回收,并且将其推广至国际范围内,让那些曾经被视为垃圾的大量材料重新焕发出了它们本应有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努力,大批量已经转变成了宝贵资产,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简单扔掉或填埋。而这些改进还促使很多行业开始采用更加环保、高效且经济可行的手段来处理他们的问题,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人生旅程,是关于离开传统工作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我选择逃离的是那种让人感到压抑和束缚的情感,而拥抱的是自由和自主。这让我意识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时通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我们的职业道路,以获得更满意的人生质量。当你感觉自己处于困境之中,当你的工作变得无法持续下去的时候,你也许需要考虑改变方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探索你的兴趣和潜力,也许就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人,那么请不要犹豫,即刻站起来,为自己的未来书写下一页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