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的莱芜大官庄村,家境贫寒。早年在外祖父家读书,后来中秀才、举人。1911年,他赴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与同事们一起制订了校训。他支持学生自治会和各种研究会,还为“心学会”提供指导。

他支持妻子放足并获得县政府的奖励,也鼓励妹妹和女儿到外地求学。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以心学会为中心组织了一系列行动,如罢教、查封日货等,最终促使当局采取措施。

1919年秋,他被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在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工作中发挥作用。1922年在陈炯明叛乱中幸存后,与其他议员共同发表了声讨陈炯明的宣言。他随后遍历云南、四川等地,最终回到莱芜。

1928年12月,他担任博山县县长,但一年后的夏天因仗义执言得罪山东省政府主席而引退回乡。1934年秋末,他与其他人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视民庶和工商业的重要观点。

1938年日本侵占莱城时,汉奸试图迫使他效力伪政权,但遭拒绝。他随后逃往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与李澄之等人一同在第四联任教,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直至战争结束。

1940年代初期,他分别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及泰山区参议长。在晚年的生活中,即便已经85岁高龄仍然担任县参议员,为土改支前恢复战争创伤做出了贡献。

1953年逝世前,他还曾以椅子抬着参加过政府会议,对新中国建立后的百姓安居乐业表示赞赏,最终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也展现出了对国家的一份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