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村庄。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的环境中度过的。1879年,他考取秀才,1900年又考入举人行列。1911年,他来到菏泽,在当地的一所省立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巨大动荡。他自创了一句座右铭:“王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表达了他对改革和变革的坚定态度。
在学校期间,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与其他同事们一起制定了学校的校训:勤学、勇敢、敬业和乐群。这一精神影响了许多学生,他们组织各种研究会,其中包括“心学会”,他也是其中的一位指导者。在妻子的支持下,她放弃了脚上的绑带,被县政府颁发“放足褒奖”。他还鼓励女儿和妹妹去外地求学,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进步的行为。
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支持并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行动。当时的心学会成为了推动力量之一,不仅罢教,也走出了校园,与学生们一起查封日货店,对抗贩毒商会,并追踪那些参与曹琨贿选活动的人员,最终导致他们销声匿迹。这一事件使他的名声远播,为抗争奋斗赢得了广泛赞誉。
1919年秋天,被七个县推选为非常国会议员后,他南下广州,与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合作,在新旧法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幸存下来后,与其他议员联合发表《声讨陈炯明宣言》。随后,一系列迁移经历之后,在1924年回到莱芜老家生活。
1928年12月,当上了博山县长,但一年后的夏天因仗义执言被迫退休回乡。此后,1934年的秋末与许子翼、王希曾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重视民间文化和工商业等观点。他对待权力持批判态度,即使面临汉奸逼迫,也坚决拒绝合作,而是选择离开到沂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工作,与李澄之等人共事。
1940年代初期,再次受到公众信任,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及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即便到了高龄85岁仍然活跃于公共生活中,一直关注国家大事至生命结束前夕。而1953年的春季,即将去世之前,又一次提起恢复战争创伤的问题,以示关切。
最终在1953年的4月离世,但他的精神遗产延续至今,为人们提供着启迪思考历史发展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