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的莱芜大官庄村,家境贫寒。早年在外祖父家读书,后来中秀才、举人。1900年赴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支持学生自治会,制定校训,并积极参与“五四运动”。1919年,他被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并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政府工作。
1922年,在陈炯明叛乱中幸免于难后,他与其他议员发表声讨宣言。他随后游历云南、四川,最终回到莱芜。在1928年和1934年的重要时期,他分别担任博山县县长和编纂《续修莱芜县志》。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坚持抗战,不仅教书,还积极参加反“扫荡”行动。
1946年回乡后,即便已是85岁高龄,也继续担任县参议员,为解决地方问题贡献力量。晚年的他对新中国充满期待,在给子孙的一封信中赞美国家繁荣昌盛至唐虞之治之比。他最终在1953年去世,但他的生活态度和贡献一直影响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