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村庄。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的环境中度过的。1879年,他考取秀才,1900年又通过考试成为举人。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梦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
1911年,他到菏泽的一所学校当了语文老师。这时候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仍然保持着谦虚和对知识的渴望。他支持学生自治会,并且参与了各种研究会,是“心学会”的指导者之一。他还支持妻子放弃封建习俗,并为女儿和妹妹提供教育机会。
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与学生一起罢教,推动了许多社会改革。他的这些行为得到了广泛认可,被选为非常国会议员,在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工作并参与制定新法令。
随后,他继续在不同的地方从事政治工作,最终回到莱芜。他不仅担任县长,还编写《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视民众、工商业等重要观点。在抗日战争期间,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坚持乐观,不断帮助抗敌同志协会进行工作。
1946年回家乡后,即便是85岁高龄,也继续担任县参议员,为恢复战争创伤做出了贡献。直至1948年去世前夕,还积极参与支援胶济铁路修复工程。晚年的他,对新中国充满信心,在给子孙的话语中赞美国家繁荣昌盛如唐虞时期一样。在1953年的生命最后时刻,他还是被抬到政府会议上,这份执着与热爱永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