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的一个小村庄,幼年家境贫寒,但在外祖父的庇护下得以读书。1879年,他中秀才,这为他未来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0年,他再次考取举人,这份成就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能够走向更高的学术巅峰。

1911年,他来到了菏泽,成为了一名省立第六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里,他深刻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他将“王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自刻闲章曰“实行家”。

在教育工作中,他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为学生自治会提供支持,并指导“心学会”。他的这些行动不仅影响了当地师生的思想,也激发了他们对抗封建反动势力的热情。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支持并参与了师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秋,当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此后他一直参与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工作,为制订新的法律法规贡献力量。在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幸免于难后,他共同发出《声讨陈炯明宣言》,表达对叛军行为的强烈谴责。

随后他遍历云南、四川等地,最终返回莱芜。1928年12月,被任命为博山县县长,但因仗义执言而引退回乡。此后,即便遭到汉奸胁迫,也坚守原则,不曾屈服。

1934年,与其他志士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重视民众和工商业发展的重要观点。随着日本侵略者的侵入,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但他始终保持独立自主,不愿做伪政权的人质。

1940年代初期,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环境中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以80多岁高龄仍担任县参议员直至去世前夕。他的一生是对知识分子应尽社会责任的一个典范,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解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