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村庄。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的环境中度过的。1879年,他考取秀才,1900年又考入举人行列。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幸赴菏泽任职,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他在学校内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制订校训、支持学生自治会,并且是“心学会”的指导者之一。
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反抗帝制和封建制度的行动。这一时期,他还组织了查封日货、捉拿贩毒商会会长等活动,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到了当地,还震惊了全国。此后,在1919年的秋天,他被选为非常国会议员,并参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政府工作。在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他幸免于难,但随后与其他议员联合发表声明谴责陈炯明。
之后他转战云南、四川,最终返回莱芜。在1928年12月,出任博山县县长,但因仗义执言得罪省政府主席而引退回乡。他继续致力于文化事业,1934年与同僚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视民生和工商业发展的重要观点。
随着日军侵占莱城,他坚决拒绝汉奸的邀请,而是选择加入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与李澄之等人一起教书,并积极参与抵抗运动,即使条件艰苦,也保持乐观态度,被称为“抗战老人”。
1940年代初期,在鲁南地区被选为各种代表团成员,同时担任中国抗敌同志协会监委等职务。直到1946年的春天,当他已经85岁高龄时,又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公务。在晚年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展现出他的坚定立场和乐观态度,最终在195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