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高达40万英镰的银子汇回英国,其亲属则额外提取了约10万英镑。据另一种估计,他及其家人共获得了75万英镑左右,这相当于500万两白银。有人为他辩护,认为赫德对清政府所收税款的贡献远比这些收入更为巨大,这一点也有一定的道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有许多文章声称“英国人赫德主持的海关是晚清唯一清廉的衙门”,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超过50年。他曾坦言:“晚清的中国海关是一个半殖民性质的‘特殊机构’。”它既隶属于中国政府,又由来自那些对中国贸易最重要国家的人控制。这段时期中,在西方列强控制下的107年里,上百年的时间都是由英国人担任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是第二任,从1861年到1908年的47年间,他实际掌握着中国海关的大权。在他执掌期间,一些在当时腐败横行、乱象丛生的官场中独树一帜的事情发生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他的领导下,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他还是引入了一些西方管理制度,并推动了洋务运动。他创办了一些现代化企业,对我国新兴工业及科技传播产生积极影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促进行政统一、打开国门发展国际关系、新学教育倡导、港口建设邮政服务等。在具体业务环节,如申报监管、征税统计等方面,他采用了一套规范操作规程与方法,这些都体现出他的西方先进管理理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还有关于他的“密报考核”制度,每个年度结束时,由各地区税务司编写每位员工“密报”,呈交上级,以决定升降调动。这被员工称作“阎王爷生死簿”。

然而,即便这样看似能成为一个纯洁衙门的地方,最终却走向穷途末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独立王国本身就是建立在特殊的地位之上,它们不仅拥有独立运营权,而且还受到了外界强烈影响。当初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地方军事长官管辖,而后战败后的赔款导致财政紧张,那么这些地方性的财政单位无法有效筹集足够资金支付赔款,因此违约成了常态。而为了维护自身信用,不让其受到污染,加之契约精神加重,以及为了避免信用损失而不得不接受外资人才(尤其是来自胜利国),这就形成了引入总税务司这一制度。当时大臣文祥说:“如果没有外籍帮办,如果不能把这些机构置于一个统一体系内,他们就无法处理赔款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便剥夺了监督权给予总税务司登台亮相,因为英国商业利益最大,所以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也是英国人,而赫德继任者身份也是如此。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国家都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这样的安排使得所有高级官员均来自推荐来源——即拿华赔款国家。这就使得总税务司领导下的海关成为了真正独立王国,与国内任何中央或地方部门无需过问,只需与总理衙门(相当于今日外交部)联系即可。而且由于他们只是代表各自国家利益,所以自然而然地,他们只不过是在自己专有的领域内工作罢了。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要考虑到国内政治纷争和其他各种复杂因素,因为他们已经被完全隔离开来。但正是这个过程,也让人们看到那个时代背后的真实故事——虽然表面光鲜,但深层次却隐藏着复杂多变的情感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