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四十万英镰的银子汇回英国,其亲属则另行提取了约十万英镑。据估计,赫德及其家人共得巨款达七十五万英镑,折合白银五百万两。这一事实似乎与那些赞颂晚清海关清廉神话的说法大相径庭。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一些媒体报道曾称“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中国海关是唯一不受腐败侵蚀的机构”,但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超过半个世纪,他曾坦言:“晚清的中国海关是一个特殊而非正常的机构。”它既隶属于中国政府,又由外国人掌控,这让其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下的特殊机构之一。在这一时期中,由于英国对华贸易最为频繁,它们的人选也占据了主要位置。赫德在总税务司任内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入西方管理制度、支持洋务运动以及创办近代企业等。他还推动了行政统一、开放国门进行外交、教育改革及港务建设等项目,使得他的工作在技术层面上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况都理想无缺。赫德下属实施的一项被称为“密报考核”的制度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评估,并影响升迁调动。而且尽管这些努力看似能维护一个所谓“清廉”之地,但实际上这种独立王国般的地位使得其走向穷途末路。

鸦片战争前后的海关原本由地方军事长官管辖,但随后由于战败赔款问题,而不得不引入外国人才来管理,以保证按时偿还债款。当时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便是来自英国,他之后是罗伯特·赫德。这些高级官员均来自拿有赔款国家,从而确保他们各自国家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海关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与国内其他部门几乎无任何联系,只与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保持联系。此种体制显然是不寻常且具有争议性质,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公正透明管理规范,因此难以避免产生弊端,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大量批评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