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四十万英镰的银子转移到英国,并成功汇回了这笔巨款。他的亲属则另有所为,他们也从中提取了约一万英镑的收入。据另一项估算,赫德及其家人共计拿到了七十五万英镑左右,这相当于五百万两白银。这段时期,有些人为赫德辩护称,他对清朝税收的贡献远比这些财务动作更为显著,这一点也是有一定道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一些媒体发表过关于“英国人赫德主持的海关是晚清唯一清廉的衙门”的文章,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在中国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达五十多年。他曾坦言:“晚清中国海关是一种半殖民性质、非正常机构。”它是一个隶属于中国政府,却由外国人——主要来自那些对中国贸易额最大的国家——控制的大型特殊机构。当时,由于英国货物向中国倾销数量最大,因此,在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的一百零七年里,其中前一百年的总税务司几乎都来自英国。英国人的赫德是第二任,从1861年到1908年,他实际掌握着中国海关管理权将近半个世纪。在他任职期间,有一些独树一帜的事情发生。

在此,我们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尽管存在不少争议,但赫德在总税务司任内做出了一些客观上意义重大的事情。他引入了西方管理制度,并推动了洋务运动,为我国新兴工业和科技传播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中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他促进了行政统一、打开国门进行外交交流、改革教育系统设立新学堂、建设港口设施以及开办邮政服务等举措。在具体工作细节中,大多体现出他采用的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如行政效率提升、人才资源优化等。这一切又进一步体现在具体业务流程中,比如申报监管、高效征税统计等规范操作规程与方法上。这对于技术发展而言大多数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在他的治下,还出现了一套叫做“密报考核”(类似最近网络热议中的“告密”)制度,每逢岁末各个税务司员要向中央提交每位员工年度评估报告,以决定升降调动情况。这种每年的密报被员工们称之为“阎王爷生死簿”。

然而,这个一度看似能成为清廉象征的地方,却为什么后来步入穷途末路呢?

特殊独立王国

鸦片战争前后的海关,本应由清朝地方军事长官管辖。但当时半封建社会下的割据状态使得各地自治,而这些自治导致全国性的统筹难度很大,最终无法按时偿还赔款给外国列强,只好通过增收或减免政策来弥补不足。而为了避免信用损失,为了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以及确保自身能够履行条约义务,即便条约是由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也不得不依靠西方国家的人才支持。如果没有他们,就无法处理赔款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将剥夺监督权给予总税务司,使其登台亮相。在华商业利益最大的是英国,所以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也是来自这里,而第二任就是罗伯特·赫德。所有高级官员均需推荐而来,从拥有赔款国家选出的这样一个机制,“对每一个国家利益都能充分保证”。因此,对于国内来说,它只需要与总理衙门(相当于现代版外交部)保持联系,无需任何中央或地方部门干预。而这个独立王国般的地位,使得它成了一个真正的独立实体,与其他任何部门无涉。不过,这也意味着它成了专横和腐败的一个温床,因为没有监督机制,不受限制地运作起来,其行为越发荒谬与危险。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模式继续下去,那么是否真的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带领这片土地走向光明?还是说,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沉淀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