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来苏,一个辛亥志士的足迹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土地上,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周来苏。他的故事,虽然不是最为人所知,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在他的一生中,他见证了从清朝到中华民国的巨大变迁,而他自己,则是一个不懈追求自由与民主的人。
出生于湖南新化县的大同区筱坪村(现今的新邵县坪上镇仓场村),周来苏从小便接受了传统儒家的教育。然而,他对外界渴望着更多了解和学习。21岁时,他进入长沙求实书院(原长沙时务学堂),那里是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新思想的地方。在校期间,与同乡陈天华结识,他们共同规划未来,对日本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03年正月,周来苏与五位同学乘船前往日本东京,在振武士官学校深造。在那里,他加入了黄兴、陈天华等人的“军国民教育会”,这个组织主张暗杀震慑清廷,以唤醒沉睡的大众。周来苏积极响应,与杨笃生、苏鹏等六人组成了党内第一个暗杀团,即著名的“横滨暗杀团”。他们研制炸弹,练习枪法,为后来的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1904年夏,当他们携带炸弹回国,并计划在北京进行暗杀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此后,他们继续策划起义活动,但就在此时,一件意外事件发生——万福华刺杀前安徽巡抚王之春失败被捕。这次事件导致多位同志被捕,其中包括黄兴、张继、章陶严等人,他们都因为租界“妨害治安”罪而遭受牢狱之灾。
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并没有阻止周来苏追随革命事业。他在狱中受到营救后,被释放出来,不久即再次被派往广东陆军讲武堂任德语教官,同时也参与发展同盟会员。一年之后,由于情报泄露,他不得不逃离广东至香港,再转往日本。在那里,他考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为将来的政治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1911年的春季,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而周来蘇则负责运送武器。当轮船靠岸准备卸货时,却因叛徒告密,使得所有武器均丢入海中,只剩下一只手提包逃脱。这次失利让黄興大为光火,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他们继续革命的事业。那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黄花岗起义”爆发, 周來蘇與黃興一起參戰攻擊兩廣總督衙門。但由於寡不敌众,最终撤退到了香港。
随着武昌起义爆发,那些革命者们得以重聚并继续战斗。1920年代初期,由孙中山和黄兴介绍,周來蘇回到湖南省担任省长谭延闿及林支宇秘书兼督军署参事,也曾担任过驻益疏凿资滩总局局长,因反抗豪强而辞职隐居,从此退出公共生活直至1945年病逝,是一个辛亥志士生命中的高潮与低谷交织成的一个传奇故事。而这一切,都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人物之一个微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