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道巨大的屏障——长城,它绵延数千里,守护着中华大地。明朝时期,这道雄伟的防线终点为什么被设定在嘉峪关呢?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谜题。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公元前60年,当时的汉武帝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这一地区纳入其版图,并颁行朝廷号令。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一直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大约持续了九百多年间,无论是唐朝还是宋、辽、金等其他朝代,都未曾踏足过这片土地。而明朝,即便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从未有过将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在明初建立之后,最大的威胁来自蒙古势力的退居漠北。在这种情况下,对付时刻虎视眈眈的敌人需要所有的注意力,而不可能分心去经营远方的边陲区域。因此,明 朝采取了一种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心态来处理与这些地方关系。

此外,由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深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心理之中,他提倡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这意味着对于那些位于遥远边境的地带,只需保持警惕,不必积极进取。此外,即使是在永乐皇帝著名的大规模扩张期间,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拓新的领土,只是为了保护内地免受侵扰而进行了一些军事行动。

再加上,对待这些地方缺乏正确观念的人们认为它们都是荒凉和彪悍的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自然也不值得去征服或经营。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为什么嘉峪关成了长城最终终点的一个原因: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界限——既不是完全属于我们,也不是完全属于他们,但却维持着一种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