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务局工作的父亲,擅长弹奏胡琴,从小家中便是票友之地。12岁时,父亲请来了常来家中的吊嗓艺术家孟昭霖,让他指导孙志宏。孟昭霖教导孙志宏,老生唱腔要吐字清晰,不要使用“包音”,行腔要流畅而不拖泥带水,要紧密结合剧情和人物,为戏而唱,不为观众取悦。此外,在学习唱腔节奏方面,无论是学余派还是杨派,都需紧凑,“一块板”的节奏感尤为重要。当孙志宏18岁时,他拜入了周福隽门下。在那时的周福隽,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他对孙志宏说:“你虽然模仿能力强,但在我这里,你还远远不够。你能否正式学习余派,将其他所有东西忘掉?”周福隽用坐标图来教授唱腔,横轴画上小节线,竖轴画上音高,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坐标点。通过这种精细的方法,他分析并研究了《十八张半》中的每个字。
孙志宏在师傅周福隽指导下学习了六年,一共掌握了《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十二出戏。这段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将这些经典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但随着师傅周福隽逝世,这段旅程也随之结束。在2000年,当他再次寻求提高自己表演技巧的时候,他托人介绍拜访了杨乃彭。杨乃彭向孙志宏传授了一些关键戏码,如《坐宫》、《碰碑》,帮助他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京剧表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