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一生就是那个动荡的时代的一个缩影,溥仪作为在那个时代被选中的人,他的身上烙印着那个时代所有的动荡和不安。而这个末代皇帝的一生,也经历了态度的变迁和故事,他充满戏剧性的人生,也正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畸形。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了宫中,清廷大为震惊。于是就派北洋军前去,但却因为无法指挥北洋陆军而令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各国公使于是责令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却故作推搬,最后和清廷做好协议要溥仪退位。元年,裕隆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书,政府同意让溥仪暂时居住在紫禁城。后来溥仪就在宫中学习、生活。

后溥儀被特赦出監獄,被分配到了北京植物園擔任園丁和賣票的工作。在這段時期,他寫下了一本自傳《我的前半生》,記錄了他從皇帝到普通人的故事,這本書具有非常高的地史料價值,是對清朝歷史記載的一次資料,它讓我們看見,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面,末代皇帝的人生。而這樣動盪的人生不僅僅體現在皇帝身上,更是當時每個普通百姓的遭遇。

但是,這也不能掩飾書中溥儀一些思想轉變混亂的情況,以及對史實方面的小錯誤。但是因為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重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前半生》得以出版。在他的後半身里,他先後參加過三次選舉,其中第三次參加選舉時候,他剛經過肾切除手術。他最後因尿毒症去世,在首都醫院由著名醫師診治,但最終仍因病情危重去世。

《我的前半生的》是一本自傳式圖書,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從皇帝到平民化身,一路走來跌宕起伏的人物形象,而這種人物形象,不只屬於他個人,更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甚至是一整個人類社會所經歷的一系列變遷與挑戰。在這部作品裡,可以找到很多關於中國近現代史、文化與政治環境等多方面深刻洞察,即便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它依然成為一部不可或缺的心智資產給予我們思考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