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而清朝只不过加强了这一做法。然而,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明朝实行的是“海禁”,而清朝则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封闭政策,即“迁海令”和最终的“闭关锁国”。这两者不仅目的不同,而且手段也各异。
清初并未面临外敌威胁,但为了防止汉人与洋人的勾结和可能对满清统治构成威胁,便实施了“迁海令”。到了雍正时期,封闭措施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中国与世界几乎完全断绝交流。
中国有着悠久的开放传统,从张謇出使西域到丝绸之路,再到宋代强大的海外贸易,以及明代中西方交流等,都证明了这种开放性。但实际上,是从雍正帝禁止天主教、限制贸易,并且停止除广州以外沿海港口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措施,被视为开启了闭关锁国时期。这一政策始于1723年(雍正元年),随后在乾隆二十二年的1757年被进一步巩固。
尽管如此,在我们闭关锁国期间,世界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欧洲人那时候活得精彩,而我们却被束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陶醉。在今天,我们仍然感受到那种隔离带来的影响,就连300年的时间都无法弥补我们的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人们评价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一种奇怪的情况出现:他们虽然确实是一些能干的人物,但却没有在关键战略上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导致近代中国屈辱性的局面。人们说,“一卷遮百丑”,而这些皇帝只是遮盖了一些小问题,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事务。因此,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小好成绩,却缺乏真正的大业成就。这也解释为什么康乾盛世之后不久便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这一时期所谓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