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它不仅是古代宫殿、陵墓前面巨大石柱的装饰,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据说,华表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为过路行人留言提供了平台。在尧舜时代,就有人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方向的标志,这便是华表最初的雏形。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这些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之一。

北京前后,还有一对汉白玉的大华表。这一对华表与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一对华表之间距离96米,每根 华 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在这根 华 表挺拔的列身上,有精美的龙和云,更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片石,看起来好像列身直插云间,为人带来庄严感。

悠久 的历史使得 华 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物的一部分,也让它具有深厚的地位与重要性。那时候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并留下意见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作“桓木”或“谤木”,后来因音近而改名为“桓木”,又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 华 表”。

除了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这样的结构。但为什么这些结构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地?它们究竟在这些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它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图腾标志,而有的则认为它是从一种乐器演变而来的或者曾经用于观天测地的一个仪器。一旦工程完成,这些仪器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附属部分,一般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一种特殊标志。后世通过不断美化,使之成为艺术性的装饰品。而且,不论如何看待这一点,无疑,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贵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共同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