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悼王——重用吴起变革,开启国运新篇章
在公元前401年,楚悼王继位之初,国内外形势已大不如其曾祖父楚惠王时期。主要的变化是国外局势,其中三晋已经强盛起来,而楚国则处于一片凶险中。次年,即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在乘丘(今山东巨野县西南)战胜了楚军,这表明了三晋意图削弱楚国右翼,以解除其左翼威胁。
到了公元前393年的春秋战事频繁之际,楚攻打韩而取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然而就在一年后,即公元前391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和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的战场上,再次遭遇惨败,不仅失去了两地重要要地,还让魏国夺走了侵占的郑地的大梁等地区。这种连连挫折迫使楚国向秦求援,并且不得不厚赂秦以换得秦军对抗三晋的支援。这一系列动荡与转变,使得天下诸侯之间的权力博弈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剧了三晋与楚之间的矛盾。
面对这般困境,无助于摆脱的是一个有抱负却无良策的人物——即位多年的悼王。他渴望找到能帮他分忧办事的大臣,但屈、景、昭等家族贵族掌握着国家要职,却无一能够出谋划策。在治理内政和抵御外侮方面,他们更是毫无作为,只会依仗权势欺压百姓。而当时最需要贤才辅佐的时候,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段时间里,他深切感受到了先辈们拥有一班贤臣的情景,也愁苦于寻觅人才。
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一名叫吴起的人才突然出现,对他的到来充满期待,就像天降神祇一般。在接待吴起时,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心情和尊重,用隆重礼节迎接这个可能改变命运的人。在这一次重大决策中,悼王选择了一条新的路线,将国家交由吴起这一英才来处理,从而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改善国内外形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