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主要活动时期正值晋定公时代。他所领有的采邑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和阳曲县。在《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了这样的信息:“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因此,从历史上看,窦犨被视为阳曲人的代表人物。

据世传说来,他的家族源自夏少康之后,是妫姓的后裔。当初由于战乱,他的一族从洞中逃生的,因此以“窦”为氏,这样的家族谱系一直延续至后代。作为一个晋国的大夫,在那个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当时诸侯之间争霸不断,而卿大夫们也不再尊重中央集权,他们纵横捭阖,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士风日下的年代,但是窦犨却始终坚守着礼治和教化,对于辩论有很高造诣,并倡导礼乐治国思想,不仅在晋国内也有影响力,还在周边国家间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

然而,与他同时期的赵鞅虽然同样是正卿,却因为他的政治见解与窦犨相左。在当时的情况下,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释奴隶,大刀阔斧革新旧弊名声显赫实则掌握了大量权力,使得原本应该由赵鞅负责的地方实际上受到了剥夺。而这对身分较低的大臣如窦 犨来说,对其政见持有异议,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两人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赵鞅逼杀了他。

尽管如此,从历史角度来看,由于他的忠诚和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努力,他仍然被视作贤人,而且人们还将他奉祀为神,以纪念他的伟绩。现在太原地区还有许多地方志载述关于他如何领导当地人民解决水患的问题,如筑坝开渠垒堰导水等,使得土地肥沃,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此外,现在横渠就是因他开凿引汾河水而命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