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公元前154年),原籍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早期学习涉及法家的理论,随后他也深入研究了今文《尚书》,并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等职务。晁错的才华很快就吸引了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的注意,被誉为刘启的“智囊团”成员。
在面对匈奴不断侵扰和土地兼并问题时,晁错展现出了他的关切和解决方案。他多次向朝廷提出了积极备战抵御匈奴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建议,并且分析了汉朝军事制度与匈奴军事制度之间的差异。在这些努力之下,他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并被提升为中大夫。
接着,晁错又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削减诸侯王权力和修改法律等主张,这些都是当时国家所需急速解决的问题。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不久又成为御史大夫,这使他成为了国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依旧坚持削弱同姓诸侯王领地,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目标。在著名文章《削藩策》中,他强调:“如今不削藩将会导致更大的危险,而及早削藩则祸小。”最终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计划去夺取吴王濞的地盘。此时,晁错父亲从颍川赶来,对他劝说小心行事,以免招惹敌人并引发灾难。但是晁错坚定地拒绝屈服于压力。
就在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当吴、楚七国以“杀死晁錯、清除反贼”作为借口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叛乱——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这场叛乱是由外戚窦婴利用机会而开始的一场阴谋,最终导致 晁錯遭到腰斩于长安东市,他一家无论年龄大小都遭受相同命运。然而尽管如此,由周亚夫率领的大军最终平息了这场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