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北宋词人,以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父晏殊为著名词人。晏几道自幼才华横溢,尤喜乐府文辞,对六艺百家均有涉猎。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故吏谋取功名,因而仕途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判官等小吏。

黄庭坚《小山词序》中对他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处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从四“痴”可以看到他们孤芳自洁的个性。

忠纯真挚的痴情,他仍未失却童心,他难与一般俗人合流,晏几道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的话,也不在眼下。这份高傲竟至于此等程度!他好藏书,有诗能词,更以词著称。在《墨庄漫录》中记载,“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但他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表现出一种幽默和超脱态度。

他的存诗虽少,但每首都蕴含深意,如“春风自是人间客”、“穷通不属儿曹意”,都是寓意颇深之作。他主要著作为《小山词》,其中长调3首,其余均为小令。在这方面,他发展了父亲的艺术,使得北宋中期的小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将雅与俗融合,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他的词风浓挚深婉,与父亲齐名,被后世誉为“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认为他的造诣超过父亲。“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措辞婉妙,一时独步。”(《白雨斋词话》)虽然也有同样清丽婉曲,但是比起父亲更沉郁、悲凉。此外,在言情上,更胜于父亲,由此可见社会地位和个人遭遇不同所带来的思想内容差异。在有些作品中,他表现出了对世俗冷漠、权贵蔑视的情感,以及独立个性的态度。

《小山词》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它工于言情,但很少直抒感情,而是用婉曲的手法表达,这比起父亲的作品更加沉郁和悲凉。而在技巧上,小令也有所发展日臻纯熟,如冯煦评说:“淮海、小山……淡语皆有味……求之两宋,无匹。”

因此,可以说晏几道的作品既艳且非俗,又浅且深,将艳歌美韵从语言精确到情感深刻两个层面上发展到了极致。他以往事哀愁为主题的小令如《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通过几个生动画面的描写来表达离别愁苦相思苦重逢喜悦的情感真切,让听者仿佛能感受到九曲回肠的心灵震撼。此外,还有一些新辞丽句,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被认为是千古绝唱;“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被赞誉为婉丽无匹;甚至连理学家程颐听了,都不得不笑着称它为鬼语——这足见其音乐上的影响力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