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他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在北京任教期间,他对桐城派古文有独到的理解和评价,并在《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等作品中表现出来。

林纾的思想变化比较复杂。在戊戌维新前,他主张改革,通过《闽中新乐府》反映了他的进步思想。然而,在辛亥革命后,他的思想转向保守,与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在五四运动期间,他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对废除古书而用白话代替表示不支持。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但也揭露宋儒虚伪性。他维护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的自由主义态度持批评态度。同时,他也看到了桐城派古文的弊端,并提倡学习左、庄、班、马等人的文学风格,而非仅仅墨守成规。

林纾创办了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不仅擅长文学和翻译,还擅长绘画,以意译外国名家的小说见称于时。他的作品包括古文翻译《茶花女》与《迦因小传》,以及大量的西洋小说翻译,如狄更斯著作等。此外,他还留下了一些诗歌和文章,其中有些反映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总体来说,林纾是一位深受时代影响且具有多面性的文化人物,其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同时他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