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其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后,他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并推重桐城派古文。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他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他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 家法微微出苦瓜 我意独饶山水味 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 诗集 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思想变化
戊戌维新前,他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谈新政 作《闽中新乐府》50首 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 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家仇似海深 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战争后更有发扬,如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海军的为国牺牲。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这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在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替古典文学 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一皆有 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
林纾学术主张
林 纨崇尚程朱理学 读程朱二氏 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 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 尽日作礼容 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他的维护封建礼教 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 平父子 广其自由 之途辙又敢把与封建礼教 不相容 的 《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 《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 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 断尽荡子肠。
他的古 文论 以桐城派提倡 的义法 为核心 以左马班韩柳欧曾 为 “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 取材于史 多读儒先 之书 留心天下 之事 文字 所 出 自 有不可磨灭 之光气同时 林 纨也看到了 桐城派 的种种弊病 反对墨守成规 要求“守法度 有高出 法度 外 之眼光;循法度 有超出 法度 外 之道力”。并 提醒人们盖姚 文最严净吾 人喜 其严净 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 城派 古 文 中 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 他认为 学 桐 城 不 如 学 左庄班马韩柳欧曾 并以为 在 学习 中 应知变化 做到 能入 能 出 入者 师法 也; 出者 变化 也